深度 | 人民共和国这样走来(上)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活动,欢呼新中国诞生(新华社)
1932年11月,上海《东方杂志》发布启事,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并征集答案:一个是“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另一个是“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这个有关梦想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他的梦想“是个共劳共享的平等社会”;有人说,他相信“未来的中国是大众的中国”;有人比较乐观:“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人比较悲观:“在这漫长的冬夜里,只感到冷,觉得饿,只听见许多人的哭声”,“所做的都是噩梦,惊醒时总要遍身出冷汗”……
在这些有关梦想的答案莫衷一是之际,在距离上海不到1000公里的江西瑞金,中国共产党已经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建立起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一个“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兵士劳苦群众的国家”。在此后的岁月里,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顽强奋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于1949 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一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949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日子。各民主党派这天联名给中共中央发出贺电,贺电说,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挣脱数千年封建专制的枷锁,洗刷一百年帝国主义欺凌的耻辱,这是一件痛快无比的大事……
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式上,毛泽东说了大体相近的一段话:“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与会者的掌声持续了五分多钟。
如果问一个过来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对哪一句话印象最为深刻,大概十有八九会说,是毛泽东说的那句“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一个严峻的历史任务,就是争得国家完全独立和民族彻底解放。于是,人们看到,1949年后,驻扎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外国武装力量被迫全部撤走,帝国主义列强原来享有的兵营地产、内河航行、海关管理、领事裁判等各种特权都被一一取消。
西方世界有的国家出于其战略利益的考虑,并不希望贫穷落后的中国真正站立起来。于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即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并对台湾实施军事占领,由此打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中部的仁川登陆,很快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边境受到战争的威胁。美国飞机一再侵犯我东北领空,投掷炸弹,还扔下了传播瘟疫的细菌弹。
在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经过反复斟酌和考虑,中共中央做出以志愿军的名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大难甫平、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及庞大的西方阵营。这场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较量,结果如何呢?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1953年7月27日,在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面前,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自豪地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当时许多人都觉得世道变了。那时候的常用词是“解放”、“翻身”、“不受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各地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广大人民群众开始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什么是“民主”?1949年8月31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发了大学问家费孝通的文章,他说自己很早就听见过这民主两个字,但是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呢?并不明白。正是在北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看到的场景,让他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是民主: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使他第一次对民主的形式和民主的事实有了认识。
中国共产党为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共有662名代表,包括各党派、团体、区域以及特邀的代表,还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商、妇女、自由职业、华侨、宗教等10多个界别的各阶层代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老百姓嘴上的“民主”,在政治上的表达,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和政权机关,前面都加上了“人民”二字,如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铁道、人民邮政,包括使用的货币也叫“人民币”。
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一直是阻碍中国历史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顽症”,也是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一个焦点。拥有自己的土地,是贫苦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既是为解放贫苦农民,也是为把农村的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彻底完成中国革命最基本的一个历史任务。
二
中国是怎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搞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定下来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是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那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是要像苏联那样,改变生产关系,让生产资料所有制基本都成为公有制,大家一起按劳分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现实国情不允许这样搞。党的领导人都认为,必须让各种经济成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在国民经济恢复并经过生产力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后,再开始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
到1952年,国家经济以没有预料到的速度得以全面恢复,社会的经济运行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营经济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于是,在1953年到1956年之间,中国盛行一个政治名词,叫“一化三改”。“一化”,就是工业化,这是目标,是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被称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总路线的背后,蕴含了当时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设想——通过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改善,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然后进入社会主义。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就是在农村搞农业合作化。1952年,河北燕山山脉的村落里传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王国藩的农民。他把村里最穷的23户农民联合起来,办起了一个初级社,社里唯一的一头驴还有1/4的使用权属于没有入社的村民,人们就称他们是“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正是靠这3条驴腿,这个初级合作社第二年就发展到了83户,粮食亩产量从120多斤增长到了300多斤。
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在1955年亲自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里说: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
毛泽东当时花很大工夫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合作化运动,早日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在他编辑这本书的同时,通过1955年的几次会议,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了高潮。看到几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对人说,他现在很高兴,甚至比1949年建国的时候还高兴。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使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到1956年底,全国已有96.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与此同时,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很顺利。
比较复杂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政府采取的办法,不是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过的那样,也不像苏联实际搞的那样,进行无偿的没收和剥夺,而是搞公私合营,和平赎买。这种办法可以减少社会震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当然,一些经营得还不错的,特别是资产规模比较大的资本家,对搞公私合营,心里难免忐忑和犹豫。为此,毛泽东亲自出面做工作,邀请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谈,希望大家能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走社会主义道路。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表示:“当然我们很珍视我们的企业,但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企业,抱住私有制不放,未免目光太小。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发展,生活更好。”
公私合营后,政府按资产付给资本家利息。究竟付多少利息合适呢?大多数资本家都抱着“争三望四”的心态。用他们的话讲,就是“三厘稍低,四厘不好讲,五厘不敢想”。结果政府一律定息为5%,从1956年1月算起,定息期限为7年。1962年到期后,又决定延长到10年。这出乎多数资本家意料。对私方付年息5厘作为“赎买”代价,并安排他们工作,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这种方法确实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创造。
从1953年到1956年底,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全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从那时起,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门槛。
三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什么那样艰辛和曲折?
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是永远强大不起来的。1953年第一天到来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行的脚步中出现了新的音符。《人民日报》这天的社论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第一个五年计划”。社论还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的确,工业化的景象让人激动,让人感到新奇和自豪。当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时候,从前连铁钉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建造的飞机、机床和电子工业。这年,随着12辆解放牌汽车出厂,一首叫《老司机》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
1956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图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排成长列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全厂职工夹道欢呼( 新华社)
1956年秋天,迈进社会主义门槛的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开幕词里说,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除了苏联的模式,谁也没有见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除了苏联的做法,谁也没有干过。俗话说,“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既然是前所未有,那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吧。
摸索的过程就像是雾中行走,很曲折,很艰辛,也很容易出问题。在经济建设上出的大问题,是1958年搞的“大跃进”运动。所谓“大跃进”,一是全民炼钢。因为在那个年代,钢铁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代表着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但“大跃进”炼出来的钢铁,许多是不能用的。二是为了提高农业产量,许多地方弄虚作假,竞相“放卫星”。三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把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成为更大规模的人民公社,生产资料以及某些生活资料不分社队统一调配。结果在分配上出了问题,比较穷一些的生产队,揩比较富裕的生产队的油。
正是在走这段弯路前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积累和创造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理论。比如,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张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战略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等等。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更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去干,才会具有模样。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最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的故事,永远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为了早日建成大庆油田,石油工人王进喜,在油井发生意外井喷时,率先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来搅拌水泥,被称为“王铁人”;“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这首歌是献给那群隐姓埋名远赴大漠戈壁的“两弹一星”功臣的;解放军战士雷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但他践行的时刻为人民做好事的精神,在今天化为无数青年志愿者的自觉行动;河南兰考县已经治住了风沙,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探索前进的中国,1966年进入了为期10年的政治动乱期。中国共产党人一向旗帜鲜明,“文化大革命”运动必须彻底否定,因为它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灾难,给后人留下深刻教训。于是,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重拾起一度被放弃的“四个现代化”口号。正是在“干四化”的热情和实践中,人们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探索开始了。
作者:陈晋,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求是》杂志2019年第2期
图片来源:新华社、民革中央网站
排版: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